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21年十大新闻评选
候选新闻
+ 查看更多
01/ 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塑造东亚植被和植物多样性
+ 查看更多
1月27日,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首次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生长是驱动中国东南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转变的关键因子。该研究是古生物与数值模拟交叉学科开展的一次创新研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从古近纪到新近纪的隆升增强了东亚季风气候系统,驱动了东亚植被从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并促进了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冬季降雨量的增加是驱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最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对改变东亚季风以及驱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起决定性作用,间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北向生长的理论。
03/ 研究揭示大戟属植物结构进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查看更多
版纳植物园群落生态与保护研究组开展的大戟属植物结构研究工作,通过利用73个结构性状对193种大戟属植物进行了完整的数据库构建,同时建立了时间树来提供进化框架,并且利用气候数据对所有物种的潜在植物结构进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可行的研究方向,并且最终使植物结构学在植物生态和进化领域提供了更重要的角色。相关结果以Evolving the structure: climatic and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plant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in Euphorbia为题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
04/ 经典的“专性”榕树-榕小蜂传粉系统存在极端混乱的协同进化历史
+ 查看更多
由于榕树的花都藏在内部,人们看不到榕树开花就能结果,就把榕树的果实称为“无花果”。特殊的形态结构、化学信号和生活史发育上的高度匹配性,使得榕树和榕小蜂之间形成了高度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版纳植物园动植物关系研究组领衔国内外12家研究机构,研究发现榕属植物种间杂交和传粉者宿主转移普遍发生,贯穿于榕树-榕小蜂的长期协同进化历史,强调了榕属水平上的发散式协同进化对双方物种多样化的重要影响力。该结论打破了学术界长期广泛认可的严格专性协同进化是促进榕树-榕小蜂这一经典专性传粉系统协同多样化主要机制的观点。研究结果以Genomic evidence of prevalent hybridizaion throughout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fig-wasp pollination mutualism 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
06/ 轻木、陆稻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与应用项目取得新进展
+ 查看更多
1月29日,勐腊县2021年轻木产业发展推进会在版纳植物园召开。会议总结了2020年轻木种植完成情况,对2021年产业推广进行动员和部署。全年新建1000多亩轻木示范基地。3月31日,为顺利推进科技入滇专项“旱直播陆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项目实施,版纳植物园热带稻种保护与遗传改良研究组徐鹏研究团队邀请来自西双版纳、普洱、红河、文山、临沧等15个州市县农科部门合作单位、项目参加单位项目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出席项目启动会。2021年,陆稻新品种示范面积达6000余亩,累计推广50余万亩。收集陆稻资源300余份,建成省级陆稻勐腊种质资源库。
07/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 查看更多
3月31日,版纳植物园组织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会。全年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紧扣中科院党组“四个结合两个促进”的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园史学习、研究生思政教育、模范机关建设及“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理念,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先后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重点项目推进清单,制定共6方面工作2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等专项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6次,各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党小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集体研学、潜心自学、全员竞学,聚焦职工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普遍性问题,聚焦国家新发展阶段亟需科技支撑的重大问题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进展。
08/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举办纪念蔡希陶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
+ 查看更多
2021年4月10日是版纳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在全党上下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中科院昆明分院系统“弘扬科学家精神暨纪念蔡希陶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版纳植物园举办。4月10日上午,纪念蔡希陶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举办。中科院昆明分院、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各级领导,以及蔡希陶家属和学生、版纳植物园领导班子、党委委员、各部门负责人、党支部书记、青年科学家代表等参加座谈交流。当天晚上举行了昆明分院系统“弘扬科学家精神暨纪念蔡希陶诞辰110周年”晚会。
09/ 版纳植物园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党委、纪委换届履新
+ 查看更多
5月14日上午,版纳植物园新一届领导班子宣布会召开。根据《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杨永平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杨永平任版纳植物园主任,甘烦远任版纳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权锐昌、张教林任版纳植物园副主任。7月19日下午,中科院昆明分院分党组宣布黎廷宇任版纳植物园纪委书记。12月23日上午,中共版纳植物园第六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党员大会举行。根据选举办法,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和差额选举办法,选举产生由新一届党委会、新一届纪委会。会后,中共版纳植物园第六届委员会和第六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年内,版纳植物园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先后完成换届,为版纳植物园“十四五”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10/ 科学应对野象群进入植物园危机,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 查看更多
2021年5月至6月,亚洲象进入版纳植物园并滞留。象群对植物园内的人员安全、科研活动、科研设施产生巨大威胁。60年来以蔡希陶教授为代表的几代植物园人的收集和保存的13000多种植物、13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面临被象群取食和破坏的威胁。版纳植物园党委发挥全面领导、前瞻谋划、统筹协调和指挥作用,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亚洲象预警防范小组,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通过科学建立网格化预警系统和电围栏等应对措施,做到了人象安全。中央电视台、BBC等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野象进入版纳植物园,野象在植物园及周边受到的善待,广受各界好评,发出了中国好声音。
11/ 牵头组织香山科学会议和第五届罗梭江论坛,聚焦科学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 查看更多
6月21日至22日,以“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第703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版纳植物园研究员陈进受邀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会议围绕科学如何发挥社会功能、科学共同体参与科学文化构建、校外与校内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12月7日至8日,第五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办,聚焦“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与传播”。中科院院士魏辅文,《生物多样性》杂志主编马克平、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主任高宏斌分别做大会报告。本届论坛共设3场大会报告、10场专题报告和1场线上研讨,来自中国、美国以及英国等的专家学者近300人参加线上论坛。
12/ 研究揭示传粉榕小蜂从互惠共生向欺骗寄生演化的机制
+ 查看更多
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与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共同研究发现,榕树全球广泛分布,但目前仅在中国云南省发现其隐头花序中共存着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verticillata)和一种尚未被描述的欺骗性榕小蜂(Eupristina sp.),共存的两种榕小蜂是姐妹种关系,欺骗者由传粉者祖先类群演化而来。研究人员通过传粉结构、行为、系统发育、季节发生和生态学实验,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从互惠共生向欺骗寄生演化的机制。相关成果以“The evolution of parasitism from mutualism in wasps pollinating the fig, Ficus microcarpa,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为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
15/ 研究揭示“钢铁侠”IMA维持植物铁稳态的新机制
+ 查看更多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微量元素。缺铁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导致作物的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尽管铁是植物所必需的元素,但过量的铁摄入会导致活性氧迸发引起细胞毒害。因此,植物需要维持细胞内的铁稳态。版纳植物园梁岗研究员团队通过筛选IMA的互作蛋白发现IMA可以与BTS蛋白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该研究提出了“钢铁侠”IMA的工作模型。相关研究以IRON MAN interacts with BRUTUS to maintain iron homeostasis in Arabidopsis为题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16/ 极端降雪干扰后亚热带森林反照率的改变主导了其辐射强迫的变化
+ 查看更多
亚热带森林是一个大碳汇,在全球碳循环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极端气候事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显著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碳过程,并削弱碳汇。版纳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团队研究发现,与森林碳汇变化引起的气候效应相比,反照率变化引起的变暖效应对森林植被破坏更为敏感。该研究结果提高了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受到极端气候扰动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与生态系统响应相关过程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以Altered albedo dominates the radiative forcing chang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following an extreme snow event为题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19/ 菌根生态学研究为全球兰科植物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 查看更多
野外回归通常被认为是拯救濒危物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达到恢复和重建种群的目标。由于兰科植物必须依赖真菌促进种子萌发以及形成菌根吸取营养,因此在进行野外回归的保护实践中,受到的环境限制因素较多,采用常规的无菌萌发的组培技术进行回归的保护成效并不明显。版纳植物园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团队一直致力于菌根技术的探索,研发出了种子原地共生萌发技术,开展了5种石斛的种子直播回归,恢复野外种群。相关研究以Successful reintroduction releases pressure on China's orchid species为题作为焦点评述在线发表于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 版纳植物园在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
+ 查看更多
12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通报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综合评估结果的函》,版纳植物园作为首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在综合评估中“优秀”。此次综合评估是生态环境部和科技部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综合评估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对第一批至第六批75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开展的综合评估工作。由于版纳植物园积极展示生态文明实践成果和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促进了全社会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综合评估结果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