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须知
 
 一、投票时间:2020年1月10日至16日

二、投票方式:支持通过手机和电脑进入投票专题页面(http://www.xtbgeet.com/2019vote ),点击【我要投票】按钮进行投票。每个IP地址每日限投1次。

三、参与有奖:本次评选活动设置7类大奖,分别是植物明星奖、动物明星奖、环境保护奖、新种发现奖、貌美如花奖、爱心连连奖、特别创意奖。这些奖品主要由版纳植物园基于园区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发。主办方将从参与投票人员中随机抽取(中奖者请务必提供姓名、联系电话和邮寄地址。奖品将于春节后寄出)。

投票已结束
查看奖品
前往官网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年十大新闻评选
候选新闻
版纳植物园举行建园60周年纪念暨系列学术活动
1.版纳植物园举行建园60周年纪念暨系列学术活动
2019年1月,版纳植物园迎来建园60周年,60年来几代版纳植物园人沧桑砥砺、初心不改,将昔日荒蛮的葫芦岛建设成为今天我国最为重要的战略性热带植物资源保藏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植物园。1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建园60周年纪念大会。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西双版纳州州委书记陈玉侯,中科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孙汉董,中科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等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会上,中科院昆明分院分党组书记周杰宣读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批示:面向新时代,希望版纳植物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立足自身“一三五”规划,抓住机遇,积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做践行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排头兵,引领东南亚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发展,早日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
 
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启用
2.版纳植物园西园谱(园史馆)、蔡希陶纪念室、环境教育中心启用
1月3日,版纳植物园西园谱(园史馆)、蔡希陶纪念室、环境教育中心同时启用。西园谱(园史馆)真实地还原了以蔡希陶为代表的一代代版纳植物园人在“扎根边疆、献身科学”精神的鼓舞下,披荆斩棘、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不平凡的历程。蔡希陶纪念室反映了版纳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的一生,他在粮、油、果、药等经济植物的引种保存、开发利用及其应用推广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做出了贡献。环境教育中心的建成为开展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向公众传达植物学、生态学最新科研进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提供了平台。
 
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特色所筹建启动
3.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特色所筹建启动
1月4日,中科院科发局会同版纳植物园、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特色所筹建工作启动会。特色所的筹建启动标志着中科院植物园体系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筹建工作组将加强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筹建工作任务,实现筹建工作目标。核心植物园在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或特殊学科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望产出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重要的经济社会影响力。 
 
西双版纳国际
4.第四届西双版纳国际研讨会召开并发布《西双版纳宣言》
1月3日至5日,第四届西双版纳国际研讨会在版纳植物园召开。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拯救植物”的主题,达成共识并发布了《西双版纳宣言》。宣言指出,应认识到植物多样性是支撑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关键基础,认识到植物园是独特的保护机构。宣言强调,全球植物园及其他相关植物研究和保护的单位应利用个人和集体的资源与力量,将植物保护作为其使命的重中之重,与主管机构、资助机构、赞助商、游客、当地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一道,扩大植物保护行动的规模并提高其有效性,以确保植物物种零灭绝。
 
棕榈化石研究发现成绩喜人
5.棕榈化石让青藏高原“年轻”千万年
3月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苏涛研究员、周浙昆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关于产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约2500万年的大型棕榈叶片化石的相关科研成果,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古生态研究组长期以来致力于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地区新生代化石植物群的研究。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组承担了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群及环境变化的野外科考与研究工作,已经采集到青藏高原不同产地和时代的1万余块植物化石材料。
 
朱华研究员入选第一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
6.版纳植物园朱华研究员入选第一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
第一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由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共50位顶尖专家组成。版纳植物园朱华研究员由于在中国热带植物区系与热带森林及其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卓越研究成果入选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一届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第一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进入新的篇章。
 
中国植物园联盟第二次成员代表大会
7.中国植物园联盟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并发布《关于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倡议》
4月25日,中国植物园联盟第二次成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联盟新任理事长张亚平指出,中国植物园联盟是开展跨部门沟通协作的有效平台,对加强我国植物园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增强植物园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国家、地方对植物园建设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与更高的要求,联盟下一步要为国家、地方植物园发展提供规划支撑;为重要新建植物园的建设提供技术、管理、人才支撑,为已有植物园的能力提升提供标准、规范支撑。要充分发挥联盟高层次专家的智库作用,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出台、为国家有关部门、为国际履约、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复合物调控植物ABA激素信号传导及种子萌发
8.Plant Cell文章揭示ABA信号传导及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
种子萌发是开花植物生活史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不利环境因子诱导植物合成脱落酸激素(Abscisic acid,ABA)会抑制种子萌发和萌发后生长发育。版纳植物园植物环境适应性研究组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组合作研究发现,ABI5蛋白能与低温响应的转录因子ICE1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从而精密调控ABA信号转导及种子萌发过程。相关研究结果以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1 Interacts with ABSCISIC ACID INSENSITIVE5 and DELLA Proteins to Fine-tune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during Seed Germination in Arabidopsis为题发表在植物学期刊Plant Cell上。 
 
首次发现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导的受精系统
9.首次发现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导的受精系统
现有观点认为水介导的受精机制在早期被子植物演化过程中消失了,因为它无法很好的适应陆生环境。 版纳植物园植物进化生态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范永立等,在导师李庆军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姜科植物距药姜(Cautleya gracilis)中首次发现了被子植物中水介导的受精机制。在雨天的条件下,距药姜传粉者缺乏,雨水会浸湿花粉,使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部分花粉管长入旁边的柱头,精子通过花粉管到达胚珠,从而实现雨水介导的受精,这种受精机制是该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相关研究成果以Water mediates fertilization in a terrestrial flowering plant为题发表在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研究
10.云南常绿阔叶林的研究
版纳植物园朱华的研究揭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分化在晚中新世就已开始,并随着海拔高度的改变和同步的全球变冷而加强,并认为喜马拉雅隆升可能深刻影响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而伴随喜马拉雅隆升发生的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逃逸,深刻影响了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分布在云南南部地区的低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极其丰富,具有热带森林生态外貌和显著的热带亚洲植物区系亲缘,与东南亚的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为同一植被型。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分布在云南中部和北部的中山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已片断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的次生植被,应给予最高等级的保护。
 
版纳植物园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落实会
11.版纳植物园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6月21日上午,版纳植物园党委在园部第一会议室和昆明分部219会议室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落实会。园党委书记、副主任李宏伟首先传达了中国科学院以及昆明分院分党组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相关安排和部署,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的方法步骤》和《中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关于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进行讲解,并详细介绍了版纳植物园主题教育实施方案重点工作分解表,对全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闭幕 发布五项倡议
12.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闭幕 发布五项倡议
7月24日, 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与会代表共同倡议: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国性公民科学平台。设立公民科学专项计划,支持发展我国的公民科学,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公民科学项目,着力提高全民科学与环境素养。2、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开展研学机构、研学场所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构建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引导研学旅行的良性发展,注重在自然教育中深入渗透科学教育。3、推动校园动植物资源调查、编目、展示和保护工作,将大学校园建设成面向大学生开展植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培养高环境素养的未来人才。4、充分发挥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作用,强化各类场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功能,构建有效机制,促进植物园博物馆等科学教育场馆与教育部门、非官方自然教育机构的广泛合作与联系。5、拓展新技术手段和新媒体平台的应用空间,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品质量,畅通发行渠道,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社会影响。
 
版纳植物园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建的代理指标研究获进展
13.版纳植物园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建的代理指标研究获进展
CO2是公认的温室气体,大气CO2浓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若某一植物的气孔频度与大气CO2分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具有亲缘关系紧密的植物化石即可作为潜在的代理指标(proxy)重建古大气CO2浓度。 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博士后胡瑾瑾发现,青冈的气孔频度与大气CO2分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青冈的气孔频度能敏锐并稳定地反映大气CO2分压的变化。青冈组植物化石在新生代中后期有广泛而丰富的记录,表明青冈是重建古大气 CO2 浓度潜在的理想代理指标。该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植物学期刊Annals of Botany。 
 
版纳植物园推进泰国两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的合作研究
14.版纳植物园推进泰国两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的合作研究
7月,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与泰国农业大学林学院签署了基于东经101度森林样带的科研合作协议,在Huai Kogma和Sakaerat 两个16-ha大型森林动态样地布置了样地的功能性状、鸟类群落、幼苗动态、物候相机、土壤动物等相关联合研究工作事宜。泰国Huai Kogma 16-ha样地位于泰国北部清迈省的Doi Suthep-Pui 国家公园,属于热带低山季风常绿阔叶林。Sakaerat 16-ha样地位于泰国东北部呵叻省,属于热带干性常绿林。这两个样地丰富了东经101度样带上的森林类型,为研究该样带上生物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维持机制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2020年开始,版纳植物园将和泰方共同维持上述两个样地。
 
版纳植物园在多倍体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15.版纳植物园在多倍体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多倍体在进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其在多样化中的贡献一直不清楚。以往的研究多基于简化的倍性性状和较小属种的取样,忽略了多倍体频率的影响作用,且缺乏基于较大属种的深入研究。版纳植物园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组韩廷申等以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多倍体频率的支系拥有较高的物种形成速率,且该过程显著受到生态转换尤其是土壤肥力转换的影响,揭示了种内多倍体频率及生态分化对多样化的促进作用,为多倍体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 研究成果以Polyploidy promotes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of Allium through ecological shifts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版纳植物园2019年发表植物新种28个
16.版纳植物园2019年共发表28个植物新种,占全国当年发表新种数量的10%以上
根据在国际植物名称索引(IPNI)上查询的结果统计,2019年世界上发表的植物新类群为4037种,其中中国植物学家发表了200余种。2019年版纳植物园研究人员发表了包括大萼凤仙花、马关北油丹、乔木新种克钦肖榄等28个植物新种,占全国当年发表植物新种数量的10%以上。
 
37
17.版纳植物园胡彦如、苏涛荣获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8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正式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决定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00项,分别来自196家单位,云南省有4家单位获得6项资助,其中版纳植物园获得2项资助。胡彦如研究员入选生命科学部优秀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植物激素调控与环境适应性”,资助额度为130万元;苏涛研究员入选地球科学部优秀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青藏高原古植物与古环境”,资助额度为130万。
 
统一规格
18.版纳西番莲等多个极危植物的保育回归实践
8月,版纳植物园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对版纳西番莲进行了“异地回归”和“增强回归”。作为收集和保育滇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大本营,开展本土植物调查和濒危植物的保育一直以来都是版纳植物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版纳植物园引种组在“西双版纳地区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调查工作时发现版纳西番莲、勐海西番莲等新种,由于个体数极为稀少,发现时即处于极危状态。为防止其灭绝,版纳植物园积极采取措施,对其重点开展了扩繁、保育和回归工作。
 
热带雨林中的高海拔气候避难所
19.热带雨林中的高海拔气候避难所
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孟宏虎博士等针对缅甸若开山脉维多利亚山野外考察中发现高山栎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在气候持续变暖的过程中,适应高寒气候的植物将继续往高海拔或者高纬度地区退缩,高海拔地区或者高纬度地区成为这些植物类群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缓冲区;而身处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地区,一些残余高山植物将聚集山顶成为最后的气候避难所。为此,提出热带雨林中的高海拔避难所,比如热带山地的山顶等高山植物残余地区,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的过程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
 
版纳植物园首次获得稀有植物寄生花的种子
20.版纳植物园首次获得稀有植物寄生花的种子并记录开花全过程
寄生花寄生于葡萄科大型木质藤本根部,极其稀有,一年中仅在12月份花开的几个星期内可见。不幸的是,与许多稀有植物类似,在自然状态下,寄生花极难自然授粉成功。2019年,版纳植物园SVEN LANDREIN博士等对野外发现的寄生花进行了人工授粉,获得38907颗种子,版纳植物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也是中国首个获得寄生花种子的植物园。朱仁斌博士记录了寄生花开花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首次记录到寄生花开花的视频。视频经新华社发布后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微博阅读量达3670万。
 
统一规格3
21.版纳植物园与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版纳植物园与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定期开展工作会商和互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版纳植物园与相关大学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有利于促进人员互访和信息沟通,有利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在研究生培养、生态、森林资源、野外台站等方面优势互补,园林园艺、环境教育方面加强深度融合。
 
苏涛研究员喜获第二届“吴征镒植物学奖”青年创新奖
22.苏涛荣获第二届“吴征镒植物学奖”青年创新奖
10月12日,第二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在中国植物生物学大会上揭晓。版纳植物园苏涛研究员获“吴征镒植物学奖”青年创新奖。苏涛及其团队重建了青藏高原古高程和古地貌,提出“青藏高原在古近纪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在新近纪才在整体上形成高原”的观点;还结合古气候模型和季风气候演变的研究,发现季风气候演变是塑造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吴征镒植物学奖是全球首个植物学专业奖项。该奖设立杰出贡献奖一名和青年创新奖两名,每两年评奖一次。
 
版纳植物园Akihiro Nakamura研究员荣获2019年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
23.版纳植物园Akihiro Nakamura研究员荣获2019年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
10月21日下午,云南省政府在昆明举行2019年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颁奖仪式,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出席颁奖仪式并授予10位在滇工作的外国专家“彩云奖”,版纳植物园Akihiro Nakamura研究员获奖。Akihiro Nakamura(中村彰宏)研究员,主要从事群落生态学、昆虫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通过调查云南省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热带森林中的昆虫群落等研究,他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信息。
 
种内克隆整合与种间互促作用共同塑造林冠附生群落
24.种内克隆整合与种间互促作用共同塑造林冠附生群落
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组卢华正博士与台州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开展野外林冠原位实验,结果发现,克隆整合与种间互促作用显著增加了附生植物的存活与生长;且当阻止克隆整合时,种间互促效应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整体上克隆整合作用的收益大于种间互促的收益。 该研究首次证明当克隆植物尚未出现克隆整合时,如种子或孢子萌发阶段,胁迫生境中种间互促有利于植物的生存;当优势的克隆植物发生克隆整合时,植物对种间互促作用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该研究结果以When facilitation meets clonal integration in forest canopies为题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第六届中国树木年轮学大会在版纳植物园召开
25.第六届中国树木年轮学大会在版纳植物园召开
10月23日至27日,第六届中国树木年轮学大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 本届大会主题为“树轮-环境-热带森林”,来自全国88个科研院所、高校共计33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为表彰中国学者在树木年轮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此次大会首次设立了中国树木年轮研究杰出贡献奖以及青年人才奖,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李江风研究员和袁玉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邵雪梅研究员获得中国树木年轮研究杰出贡献奖,福建师范大学方克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吴秀臣副教授获得中国树木年轮研究青年人才奖。
 
植物韧皮部-昆虫-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26.PNAS文章:植物韧皮部-昆虫-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版纳植物园植物环境适应研究组姜艳娟副研究员与合作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何胜洋共同发表了关于植物韧皮部-昆虫-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和挑战的文章。旨在鼓励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这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发展有效的、创新的和环境友好的农业害虫和病原菌的控制方式。该文章以崭新的思路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内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例如“植物韧皮部如何抵抗昆虫和病原菌的入侵?”、“植物韧皮部赖以生存的昆虫和病原菌如何抑制植物防御体系并获得更多的营养?”。相关论文以Challenging battles of plants with phloem-feeding insects and prokaryotic pathogens为题,在线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
 
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喜马拉雅地区树木生长速率?
27.版纳植物园揭示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喜马拉雅地区树木生长速率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具有复杂的生物地理历史、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独特的山地环境梯度。喜马拉雅地区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快速增温过程,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版纳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范泽鑫研究团队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科研人员合作,结果显示:工业革命以来不同海拔的喜马拉雅冷杉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的趋势,在西部和东部的低海拔地区,喜马拉雅冷杉径向生长速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区域干旱化或气候变暖引起的生理干旱所致;而东部偏湿润地区高海拔的喜马拉雅冷杉径向生长有加速趋势,气候变暖和大气CO2浓度上升对湿润地区树木的径向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相关结果以Long-term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responses of Himalayan fir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re mediated by mean climate为题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版纳植物园3H流动公寓项目二期建设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28.版纳植物园3H流动公寓项目二期建设工程竣工
11月版纳植物园“3H”流动公寓二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约3345万元,总建筑面积为11427㎡。“3H”工程流动公寓二期项目建设既是按照中科院党组的部署,贯彻落实、推进院“3H”工程建设试点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共建西双版纳学院精神的重要工作。项目建设用于解决版纳植物园中青年科技人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周转用房问题,吸引国内外中青年优秀人才,改善科研、教学保障条件。项目的实施为版纳植物园在“十三五”期间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优秀人才,扩大研究生规模,增加博士后、访问学者数量,加快国际化步伐奠定了重要基础。
 
版纳植物园荣获中科院国际化发展重点工作先进单位
29.版纳植物园荣获中科院国际化发展重点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版纳植物园十分重视国际人才引进,通过多渠道实施推进国际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吸引国外优秀科学家来园工作,进一步深化了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提升了版纳植物园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版纳植物园喜获10项国际人才计划项目,包括3项国际访问学者项目,6项目国际博士后项目和1项外国青年学者津贴项目。11月,中科院经量化统计和综合评估,对近三年来国际化推进重点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给予了通报表扬,版纳植物园荣获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管理先进单位。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正式出版
30.《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正式出版
兰科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植物种类最多的科之一,约有27500多种。中国目前记载分布约195属1630种。2019年,由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李剑武与合作者历经3年主编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正式出版,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收录兰科植物种类最多的彩色书籍,收录了中国兰科植物157属,1026种。书中采用最新的兰科植物分类研究成果,为中国兰科植物分族、分属、分种定制了检索表,为每种编写了简要的特征、物候、生境、地理分布、濒危等级等描述,配1-5张彩色图和1张分布地图,是一套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书籍。 
 
统一规格4
31.第九次中缅和第三次中老野外联合科考完成,发现多个动植物疑似新种
东南亚中心是中科院设立的第八个境外科教机构,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负责组织管理和运行。东南亚中心以缅甸为中心,辐射东南亚重要国家,自2015年启动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东南亚中心通过中缅、中老联合野外科考,采集动植物标本9000余份,拍摄到了大象、老虎、野牛、麂子、金猫等大型哺乳动物,并发现多个疑似新物种,为深入了解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动植物生存现状打下基础。
 
版纳植物园2019年国内外科学传播工作再上新台阶
32.版纳植物园2019年国内外科学传播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9年,广播电视台、通讯社、报纸期刊等媒体发布了400余条版纳植物园在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学传播取得进展的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共计发布24条。版纳植物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发布2000余条信息,微博粉丝量达到28.7万。其中明星植物寄生花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寄生花开花视频网络点击量超3670万。中央电视台《探秘热带雨林》以版纳热带雨林概况、动物多样性、傣族民族文化为主题制作了纪录片。版纳植物园在2019统计年度中科院科学传播工作综合得分及排名中排名第6,在2019年度国际科学传播成效情况考核中综合排名第3。保持了近年来科学传播工作在中科院排名位居前列的势头。